2021-11-29
来源: 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
898
11月26日,国家医保局下发《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要求,以加快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为目标,分期分批加快推进,从2022到2024年,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任务。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早在去年10月,国家医保局下发文件,全国27个省共71个市开启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试点,短短一年时间,就开始全国全面执行。
并且国家医保局这场三年行动计划,将是一场切切实实要落地的攻坚战。
《通知》要求,狠抓统筹地区、医疗机构、病种分组、医保基金四个方面全面覆盖:
DIP严控耗占比,医保内高值耗材全面受冲击
事实上,自2019年开始,国家重点整治耗材控费就已经开始不断的推进。医用耗材的带量采购,在猛挤耗材水分的同时,也在清理和重塑流通渠道。
在最严耗材控费时代之下,院内“耗占比”、“零加成”以及“DRG/DIP付费改革”也在密集的落地。
如果说高值耗材带量采购是对当下市场的中短期调整,那么DRGs、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则是对未来院内耗材市场格局的重塑,影响更为深远。
DRG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属于舶来品,在国外已经实行很多年。DIP则是我国首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
所谓DRG付费改革,即通过打包收费的形式,将药品和耗材内化成医院的运营成本,最终实现收付费的闭环,倒逼医院降成本,控耗材。
DIP不再细化明确各医疗机构的总额控制指标,而是把项目、病种、床日等付费单元转换为一定点数,年底根据各医疗机构所提供服务的总点数以及地区医保基金支出预算指标,得出每个点的实际价值,按照各医疗机构实际点数付费。
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大趋势将倒逼全国范围内信息化建设较弱的医院完善数据、提高病案质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上传各项诊疗、检查、用药等信息。各区域内医院和医保管理机构的“信息孤岛”将被打破。借助大数据,医保管理可以逐步实现全过程监控,单个病种在不同医疗机构的诊疗、花费等直观数据画像将更加清晰,相关的合理或不合理现象将一目了然。
在大数据和分值的配套下,医保病人的用药、耗材使用和收费情况都将置于医保部门的实时、全面监控之下,促进医院管理者主动开启全方位学习和对标,调整业务、控制成本,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
全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看浙江,浙江医保支付改革典范在金华。在金华模式之下,我们能看到在DRG/DIP支付改革之下,骨科等高值耗材和高额回扣引发的过度医疗受到的冲击非常大,一些医保内骨科类民营医院已不得不转型做医养结合和慢病管理。
耗材治理重拳出击,械企营销模式迎来巨变
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深入改革的不断进行,改革后医保的目标也不仅仅只是在于耗材控费,更多的关注点转变为结余留用方面。
毫无疑问的是,改革落地后,医院的经营模式势必会发生很大的转变。对于医院来说,如何制定最“经济适用”的治疗模式,同时严格控制耗占比、检查和手术占比都将会成为此后的侧重点。
相应的,对于医疗器械经销商而言,医院经营模式的转变也就意味着耗材营销模式也将迎来很大的转变。医保倒逼医院降低成本的同时,势必会推动医院对经销商进行新一轮严格的筛选,择优选择。
按照此前国家医保局强调,未来DRG/DIP付费的价格监控下,耗材进院将必须遵守以下3个标准,即临床必需、安全有效、费用适宜。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经销商如何提供高性价比产品为医院进行“省钱”,将会是经销商销售模式转变的关键所在。
同样是为了控制院内成本,本次医保局发布的按病种分值付费将会比DRG付费改革在分组方式和管理上更加的简单且易于推广。
显然,未来无论是DRG付费改革还是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对于医疗器械行业来说,都将对于械企以往传统的营销模式造成很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的是,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组合拳”下,大批没有“高性价比”产品的经销商将会走向淘汰......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