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纳赫极少并购中国企业的真实原因

2020-07-29

作者: 蛙声一片

3538



      美国丹纳赫集团是最近风头正劲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以擅长并购整合公司闻名,在创立的短短几十年间,并购了大大小小几百家公司。从1986年的3亿美金营收增长到了现在200多亿美金的营业收入。被业内称之为“并购之王”


      丹纳赫集团是一家资本运作能力非常强的公司,在历史上不乏大手笔的并购,比如说2011年以68亿美金收购贝克曼库尔特公司,2015年以138亿美金收购PALL公司,2019年以214亿美金收购GE生命科学事业部……


      丹纳赫除了在并购方面闻名于世界之外,在管理方面也非常有一手,其看家的本领是DBS(丹纳赫业务系统)。DBS在丹纳赫内部的地位类似于圣经在西方世界的地位。




      为什么很少听说丹纳赫并购中国公司??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丹纳赫这么擅长并购,为什么很少听说丹纳赫对中国的公司进行并购呢?


      就这个问题,作为丹纳赫前员工的笔者,曾经在一次Town hall meeting中问过时任丹纳赫中国及北亚区总裁的Jason彭。Jason当时的回答是:丹纳赫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这其中当然包括中国。各位同事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具有很强产品竞争力的本地同行公司,可以把这个信息传递给自己业务部门的GM。至于GM是如何把信息传递到更高层,从而推动并购,Jason并没有说,这里面的一些敏感信息,也许并不合适在那样的场合讲。


      实际上丹纳赫并非完全没有并购中国企业,早在2014年,丹纳赫旗下的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事业部就并购了同样生产流式细胞仪的苏州赛景生物科技公司。在另外一家成立不过3年的苏州锐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名单里面,最近也看到了丹纳赫的子公司“徕卡显微系统”的身影。



      丹纳赫比较少并购中国企业可能的原因


      不过以丹纳赫本身的并购力度来看,似乎在中国并购企业的数量,跟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地位并不很相符。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可能会导致丹纳赫集团很少在中国并购企业呢?


      以笔者的观察和判断,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聚焦领域不匹配。熟悉丹纳赫公司的人都知道,丹纳赫集团并不会见到什么公司赚钱就购买什么公司,新的并购对象一定要能跟现有的业务形成合力。也就是说,可以提高现有业务的竞争力。


      现在丹纳赫集团有几大业务板块,其中包括生命科学业务平台、诊断业务平台(体外诊断)、环境与应用解决方案平台、牙科平台。新并购的公司一般来说都应该能够归属于上述的几个平台,能够为平台增加竞争力。比如说丹纳赫并购的GE生命科学事业部(并入丹纳赫以后名字叫思拓凡)将会帮助丹纳赫生命科学平台加快生物治疗药物的发展和创新;再比如说前面提到的赛景,并购以后可以帮助丹纳赫下属的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部丰富流式细胞仪产品线。


      如果中国的公司没有跟上述领域相关,是不会进入丹纳赫集团的并购视线里面的。


      第二个原因:业务模式不匹配。丹纳赫比较推崇的业务模式是买水送饮水机或者说剃须刀+刀片的模式。除了卖质量优异的产品之外,公司还可以为客户源源不断的提供耗材。这种业务模式可以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最典型的公司就是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体外诊断部门,卖机器硬件只占总体业务的1/4,而剩下的3/4都是通过卖试剂耗材获得的营业收入。


      第三个原因:并购对象市场地位不匹配。看过丹纳赫财报的朋友们可能会知道,丹纳赫的并购对象所在的细分市场应该是有长久增长潜力的市场,进入这个市场需要一定的门槛,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进入的。具体到公司,丹纳赫希望被并购的公司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相应的细分市场占有一定的统治地位。中国的公司因为历史发展的原因,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在相关细分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不是很多。


      第四个原因:财务表现不匹配。丹纳赫公司是以资本运作而著称的,因此对于并购的对象的财务表现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要求利润率比较高,另外要求这个利润率能够相对长期稳定的保持。


      纵观丹纳赫集团现有的这些子公司,我们可以发现它所买的公司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        保有量很大的产品所带来的稳定耗材销售收入:也就是大家常见的剃须刀模式,用很便宜的价格把剃须刀柄卖给客户,然后靠卖剃须刀头来赚钱。丹纳赫集团医疗诊断平台的Beckman coulter, Leica Biosystems, Radiometer和Cepheid公司都是这种盈利模式。


      ·         那些有严格法律法规要求的,必须提供高质量高价值产品的,具有高门槛的公司:比如说需要FDA严格审批流程才能提供产品的公司。丹纳赫集团生命科学平台的PALL, HACH, IDT, Phenomenex等公司都是这种盈利模式。


      ·        还有一些是可以通过长期的服务来赚钱的公司:那些一旦购买了产品,就需要公司不断提供服务的公司。丹纳赫集团中的VIDEOJET和SCIEX公司都是采用的这种盈利模式。


      丹纳赫的盈利模式


      在2018年,整个丹纳赫集团的营业收入当中,有70%属于可重复发生的销售(比如说耗材,维修服务等可以重复发生的营收),只有30%是不可重复发生的销售(比如说卖设备)


      这种独特的业务模式给丹纳赫也带来了不少的好处。


      首先因为可重复的销售占比很高,这就降低了营收的波动性。熟悉华尔街的朋友们都知道,什么样的公司最受分析师的欢迎?不断增长的,每季度的财务数据都预测的很准确的公司很受欢迎。明白了这一点,你就可以理解丹纳赫的股价的增长一直远远高于指数的增长这一现象了。


      其次,因为重复销售的占比很高,这就意味着客户的黏性很高。当今这个世界,是得客户者得天下,把客户牢牢的抓在了手里,能不赚钱吗?


      第三,一些高门槛的公司的产品利润较高,这就可以给集团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从而保证丹纳赫公司不停的买买买。



      其它的原因


      从前面提到的几个原因可以看出来丹纳赫选择并购对象还是相当严格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生命科学和医疗的小微企业那么多,却很少听到这些公司被丹纳赫收购的原因吧。


      除了上述的四条原因,笔者认为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现在的中国,资本和国家政策对高科技企业是相当友好的。具备了上述条件的公司,很可能再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在国内上市的要求了。众所周知,这些科技企业在美国的估值和在中国的估值是有天壤之别的。是被收购还是单独上市?我想大部分企业的创始人都会选择后者。


      当然,笔者认为阻止丹纳赫在中国并购企业可能的原因还有:现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东西方的文化、财务制度、法律法规的很大不同。这些都会让西方的这些大公司对在中国的并购标的望而却步。


      相信随着中国的生命科技企业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会进入这些国际巨头的视线。当然笔者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国的生命科技公司实力足够强大,然后去国际市场上参与并购。希望看到这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