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有喜有忧?

2020-08-28

来源: 民营院长俱乐部

1525

       医养结合率100%”,多地下达医疗养老“硬指标”

 

 

      “实现全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率100%”!

 

 

      据“佛山日报”报道,近期,为努力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广东省佛山市正式出台了《佛山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值得一提的是,该计划部署安排,佛山将在2020年底前,实现全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率达100%,并在各区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预约就诊、双向转诊等合作机制。

 

 

      同时,佛山还计划在2021年底前,建成两家以上设有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或中医院等的示范性养老机构;2022年底前再增加养老床位5000张,实现全市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

 

 

      无独有偶,就在24日,陕西省西安市也发布了《西安市全面建设健康西安 打造区域卫生健康中心的意见》的征求意见稿,要求2022年,80%以上养老机构能够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以年数为限,以“医养结合”比率为目标,不知不觉,“医养结合”已经成为了不少重要城市大健康发展的“硬指标”。

 

 

      为什么地方上如此重视“医养结合”?

 

 

      其实,自2013年,国务院和各部门多次发布文件推动医养结合以来,“医养结合”的口号喊了7年不止,但我国医养领域,医养割裂,特别是养老机构“重养不重医”的长期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疾病多发的老年群体看病依旧要医院、住所两头跑。

 

 

      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超过4200万失能老人和超过2900万80岁以上老人,合计占到总老年人口的30%。

 

      但截止2019年,我国医养结合机构数量不足4000家(其中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的有2800余家,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的有1000余家),床位大约100万张,并不能完美填补需求缺口。

 

 

      而这些机构中,大部分又多为公立机构,民营机构占比低,办得优秀的民营机构占比更低。因此,相较于需求端,机构供给空间巨大;而且比起公立机构,运营模式更灵活,更有余裕提供高质量关怀服务的民营机构,似乎更有“入局”的机遇。

 

 

      事实上,国家层级上,鼓励养老院和民营医院展开多种形式合作,鼓励民营医院开办养老院的政策也出台了不少。

 

 

      像是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里就提到:通过鼓励和推动社会力量举办护理机构或者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

 

 

      而落实到地方上,例如说重庆市《关于进一步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就强调:一、及时足额为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属于社会办医范畴的,拨付补助;二、实行登记备案制度,支持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民营医院不管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申请设置养老机构,只要向对应部门申请变更经营(业务)范围,增加“养老服务”表述即可。

 

 

      减少流程奔波,这也给民营医院转型做医养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企业入局加速,“医养结合”正成为医院转型大方向

 

 

      据“民营院长俱乐部”此前问卷统计,在参与投票的500余名从业者中,渴望通过“医养结合”模式改善经营的朋友将近16%,票数仅次于“强化现有专科”和“与公立医院合作”。由此结论,认可“医养结合”的朋友,还是相当的多的。

 

 

      此外,还有个现象是,近年来,跨界办医“扎堆”医养结合的情况变得多了起来。特别是保险企业,像今年,前海人寿就发出了新建高端医养结合项目的预告,泰康保险之类的更是早已入局。

 

 

      至于,医养转型成功的先驱,上海市闵行区养老院托管给社会资本去做,多样化养老服务;还有燕达医院“医养康相结合”模式,都可以成为医养探索的范例。

 

 

      有喜有忧,“医养结合”, 民营医院还能握住哪些风口?

 

 

      目前民营医院或是民营养老院“医养结合”的困难,可以粗略分为外部、内部两大方面。

 

 

      外部,没体系、没规范、缺引导、责任边界不清、有政策但难落地;内部,缺人,缺钱,缺系统,缺管理,缺医保,最头疼的是定位难摸清。

     


      发展高端医养,但老人收入低;提倡康复预防心理资讯,但群众又少有这方面的意识。

 

 

      这里抛砖引玉一下,综合一些资料来看,如今有这么几种发展风口被不少人看好:

 

 

      一是家庭医生、家庭护士。像北京、上海都有意愿鼓励社会办医机构参与。

 

 

      二是基于社区养老理疗的智慧养老。老人在家里自测血压、血糖,共享数据给医养结合机构,机构提供远程问诊服务,无法解决后再来院解决,提高客户粘性。

 

 

      此外,中医养老、康复养老等特色模式也在兴起。医养结合值得多元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