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跨界医疗,已不是新鲜事

2020-12-15

来源: 医学界智库

1125


      近期,深圳合正控股集团(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投资并运营的深圳禾正医院正式开诊,投资40亿,1200张床位。与此同时,入局医疗赛道多年的恒大地产与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布莱根妇女医院,共建的博鳌恒大国际医院已经开业多年,现正在积极筹办三亚恒大妇女儿童医院;万达集团全面引入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简称“UPMC”)旗舰医院的规划设计理念、临床医疗教学研究平台、质量安全和运营管理体系,目前也在抓紧成都天府新区首个大健康产业项目的落地力度。

 

 

     房企们正继续发力医疗健康这一高速增长的业务板块。

 

 

     房企跨界医疗,已不是新鲜事

 

 

     从整个行业来看,涉及医疗多元业务的房企不止这几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近数百家房企在发展医疗业务,其中至少有数十家房企家为A股上市公司。有趣的是,那些大肆进军医疗业务的房企们如今大部分没有了声音,仅有几家也未能在去年年报或今年半年报中提及相关业绩。

 

 

     实际上,整个医疗健康领域垂直赛道众多,但资本似乎只追捧某些赛道与某个阶段,把发展医疗业务视为一种实现营收增长的“省力”办法。其实,改变一家公司很容易,但要改变投资模式却很难,尤其是在房企尚不具备赋能医疗的市场能力。跨界医疗业务本身方面,也越来越趋于同质化,让行业看不出有什么医疗服务形态新的创意。毕竟为了利益最大化,绝大多数的跨界医疗投入产出比不断缩小,也是这一套路逐渐失灵的重要原因。

  

     房企跨界医疗,不少成了炮灰,为什么?

 

 

     事实上,很多资本对医疗产业既傲慢又无知,不做产业研究也不搞清这个产业的底层逻辑,就傲慢地进来了。

 

 

     对于房企跨界医疗而言,首先,要懂得顺势而为,善于利用医疗行业已经存在且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规则,将技术创新放在第一位,提升医疗产业的竞争力;持续积累、培育并吸收高端医疗人才,打破原有的技术瓶颈与规则,要有打长久战的决心。在发展模式能够确定的前提下,从技术创新与精进的角度去建立自己的护城河。这些,也是目前诸多房企跨界医疗所缺失的。

 

 

     其次,想做到出类拔萃,究竟是凭借着资源禀赋,强有力的供应链势能,还是最有力的品牌背书?加速培育医疗大健康产业,显然不仅只靠长袖善舞,靠的是是否具有了新的增长点。显然,资本对于医疗产业的短期高速发展,是能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房企的另一个特质——泡沫破裂一旦暴露,其带来的破坏性对医疗产业也是一种高度消耗。

 

 

     现今,“技术驱动”、“高速增长”、“超级独角兽”、“IPO预期强烈”,这些标签已成为投资者眼中的优质投资标的。以巨额融资,估值的方式正不断衍生很多价值度更高、难度更大的细分领域。这些待价而沽的医疗企业能否占据C位暂不明晰,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资本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获取市场话语权。

 

 

     医疗是一个技术创新累积的产业,需要准确把握住趋势方向和坚持长期主义思维的领域。拿玩房地产那一套来玩医疗,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跨界房企总在唱独角戏

 

 

     最近一两年,跨界医疗业务的房企们给行业的感觉,总是自己在唱独角戏,片面强调旗下增加了多少家医院,连接了多少互联网医疗、大健康场景,重数量不重质量,重业绩不重运营,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其所谓的业绩突出,与用户和市场的反响无法呈现出正相关,笔者认为痛点的症结在于跨界医疗业务的房企们不具备支撑医疗健康生态的能力。

  

     在一个生态体系中,业绩贡献与行业地位是成正比的,占据核心位置的医疗健康生态对应着最大的社会贡献。跨界医疗做不出核心位置对应的贡献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跨界医疗业务的医院对应的产品和服务,大多数属于低频业务,而高质量发展场景属于高频业务,低频对高频,跨界医疗缺乏话语权;

 

 

     另一方面,所建医院的用户需求并不活跃,无法推动技术与场景的融合,很难改变医疗服务产品的低频属性,靠提高用户活跃度,缺乏差异化亮点,用户规模很难扩大。

 

 

     其实,生态建设,本就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其既要自上而下的供给侧规划,又要自下而上的需求侧驱动。自上而下的规划容易推进,自下而上的需求则靠天时地利。因此,对于如今跨界医疗的企业来说,如何通过资本运作“盘活”业务,实际上仍然有着很大的难度。

 

 

     其实,房企跨界医疗,最大的倚仗是资本,最大化的诉求是能够分享到医疗健康产业的成长红利,若真想分得一杯羹,也必须遵循医疗产业发展的规律,同时,具有建立起可控的投入产出比和高效的运营闭环。

 

 

     房企总觉得量变足以引发质变,而医疗圈的游戏规则是宁缺毋滥,换种思路看医疗圈,或许跨界房企会有更大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