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1
来源: 诊锁界
1759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孙志诚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总共安排中央投资超过300亿元,支持中医中药类项目建设。
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大力支持了670多个县级中医医院的建设,还遴选了110个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进行建设,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同时支持19所中医药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也帮助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等产业,加强了59种中成药的大品种、101种中药饮片产品的标准化建设。
十四五中医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推动建立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❶目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并加强内涵建设。
❷服务内容:在中医馆提供中医治未病、医疗和康复服务,推广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
❸提升服务:还要选择中西医能力都较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优质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❶持续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逐步扩大0-36个月儿童和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
❷在医疗机构设置相关科室(治未病健康管理等),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
❸在二级以上中医院设立治未病科,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指导、疾病早期干预等中医健康综合服务;
❹在基层中医馆开展中医治未病和健康教育;
❺在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置中医科,提供中医妇幼健康服务。
❻慢病积极参与健康中国建设,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病防治行动中,纳入中医药技术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
自2019年诊所新政及备案制度放开以来,我国中医诊所数量增长迅速,超过了大类诊所的增速,雨后春笋般的大小医馆门店在国内破土新生。
但政策周期性调整带来准入环境变化、运营管理人才稀缺导致的相对传统的医疗结构固化、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形态对生活习惯的冲击,也让中医医疗机构和门诊把一些问题摆在台面:
❶两极分化,强者恒强:
●老字号与特色专病诊所、数十年以上的社区中医诊所等凭借先行的品牌、口碑效益,保持一定区域竞争优势;
●居民对年轻医生的信任度欠佳,缺乏名医与流量的新开门店经营保持中短期的投入饮冰期;
●过高的专家坐诊成本让缺乏造血功能的中医门诊沦为名医与房东的“打工仔”,处于经营弱势期。
❷诊所备案制客观上导致诊所竞争环境加剧。部分地区对医疗机构设置不加范围限制,3公里的服务半径中门店比比皆是,导致恶性竞争和经营落差,倒闭转手成常态,一方面损害了诊所在居民客户中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政府管理成本增加,审批紧缩政策风向趋于保守。
❸养生、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对市场的先行教育与分割。以针灸、推拿等生活保健、养生理疗为形式的中医健康管理机构,早年凭借价位、宣传优势对一些半医疗型养生项目,遍地开花,且因监管力度小、受市场政策影响较小等因素,对中医健康管理项目的美誉度和市场客户存在一定挤压。
除了以上三点,中医诊所、门诊医疗形态的机构,未来面临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相信在疫情之后的中医文化自信、国医信念崛起,国家各项政策的空前利好之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医药的前途仍然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