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耗材全国杀价,中纪委表态!

2021-10-13

来源: 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

1134

开标只是国家组织集采工作的第一步......


针对集采杀价,人民日报发声


10月11日,人民日报第12 版发布了一则文章,名为《挤掉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水分》。


微信图片_20211013104429.png


国家组织集采为何能把价格砍下来?人民日报表示:首先是因为采购量大,能够充分发挥“团购”作用。此次人工关节集中采购,就集合了全国医疗机构一年90%的用量。生产厂家明确了市场用量,回款也有了保证,在报价时就会主动把中间环节的费用砍掉。


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就能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挤掉高值医用耗材不合理的价格水分。再加上医保报销,患者享受到的实惠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第一轮国采后,冠脉支架这一高值耗材从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与2019年相比,相同企业的相同产品平均降价93%,中间的价格水分令人惊呼。而本次人工关节又平均降价82%,降价力度依旧令人震撼。并且,降价后的医用耗材质量也不会降低。


据了解,此次拟中选产品都在临床常用,很多都是生产厂家的拳头产品。国家组织集采挑选的都是供应能力强的厂家,在落地执行阶段,还有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产品库存、流向等信息。


拿这次中选的企业来讲,要通过“中国医保医用耗材登记系统(人工关节类)”,实时向联合采购办公室报送中选产品的库存数量、供应链流向、医疗机构入库数量等。


但人民日报同样强调,开标只是国家组织集采工作的第一步。中标结果的落地、供应、使用,后续各环节同样重要。


医用耗材全国杀价

中纪委表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标只是国家组织集采工作中最简单的一步。中标后续的落地、供应、使用还有企业回款等等关键问题,如果不一一打通,一环扣不上,整个集采链路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土崩瓦解。


对此,在9月30日中纪委也针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提出建议,要推动形成高值医用耗材质量可靠、流通快捷、价格合理、使用规范的治理格局。


微信图片_20211013104433.png


据中纪委网站了解,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卫生健康委纪检监察组立足职能职责,强化政治监督,成立调研组围绕“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重点任务”开展专题调研,已向国家医保局党组制发纪检监察建议,提出21条具体建议。


同时,通过专题会商、约谈提醒等方式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督促国家医保局与相关部门协同发力,推动形成高值医用耗材质量可靠、流通快捷、价格合理、使用规范的治理格局。


并且,驻国家卫生健康委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将跟进监督第二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落地情况,督促国家医保局及时总结在冠脉支架集采中形成的经验,并结合关节类耗材自身特性完善工作举措。


比如,要求中选企业备足手术配套工具,按医疗机构需求提供相应服务,确保临床顺畅使用;探索建立医保人工关节登记系统,为后续开展医疗服务行为评价和产品综合评价提供依据等......


一环叠加一环的监管,的确能够保障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运行,但想要耗材集采常态化正向运转,合理利润空间”等关键因素,也是时候需要解决了!


打破“唯低价论”

保证企业合理利润


为什么之前高值医用耗材很少有人会质疑“质量”?但是同样的产品在国家杀价之后反而因为“低价、质量”频频登上热搜?


因此问题,还引得国家联采办发布公告“自证清白”,并表示中标产品供货稳定,质量有保证,集采前后,各种长度、直径规格支架的使用和出厂供应结构与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


合理的价格,从用户角度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保障。所以,不难发现相比第一轮粗暴的砍价,第二轮关节降幅虽然仍旧达到了80%,但从中标的企业数量以及企业的反馈来看,基本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不少企业也表示:比预期要好。


集采杀价从来都不是国家的最终目的,此前国家联采办也表示:集采就是要挤出流通环节灰色费用后,使得生产厂家、配送企业和医院回归正常、平等的购销关系。


显然,从中纪委的表态来看,保护企业的合理利润,也将成为集采下一步的关注点之一。近期,南京市医保局组织南京地区医疗机构联盟与迈瑞开展整体性价格谈判,迈瑞部分体外诊断试剂以及骨科耗材整体降幅35.51%,拿下了南京市场。


对此,迈瑞医疗也表示南京市医保局在本次谈判中保护了企业的合理利润。显然这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趋势。有利润才会有企业继续响应,行业才能良性发展,一味的唯“最低价”显然只是一则重磅炸弹,不可能无限发射。


目前,我国医用耗材集采正在根据不同高值医用耗材临床使用特点,功能、技术、使用差异,以及生产供应能力等因素,形成具体采购方案,引导企业公平竞争,后续如果能保障企业的合理利润,才能形成集采的完美闭环。


但同时,集采也是所有国产厂家的一次“试金石”,只有更优秀的企业,更有优势的产品才能品尝到成功的甜美。


谁都知道医疗器械行业是一块“蛋糕”,腾讯、苹果、华为等诸多巨头冒着风险也要入局,竞争从来都没有停止,只会更加激烈,你的对手永远比你想象的要更加强大。所以,不论现阶段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所有的企业必须时刻准备,不断打磨产品、升级服务,我们才能走到最后!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