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催得紧,医疗服务价格不调不行了

2015-10-19

来源: 医疗器械创新网

1986


  因重庆调价风波,导致各地均已暂时搁浅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突然出现了非调不可的重大转机。

  就在10月15日晚上,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了六大价格改革重点领域,医疗服务价格赫然在列。

  小新君发现,文件中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的相关段落,虽然仅仅用了314个字,不乏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医改词汇,但对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时间顺序、基本方法、改革底线都做了清清楚楚地交待。其中,相对于早已向市场放开的民营医院自主定价,公立医院的服务价格首次明确了“分类管理”原则。

  对于非调不可的医疗服务价格,必须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同步强化价格、医保等相关政策衔接,确保医疗机构发展可持续、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

  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到2020年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市场调节价政策。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实行分类管理,对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其中医保基金支付的服务项目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谈判合理确定支付标准。

  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一提到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最敏感的就是咱们老百姓,但调价就是不仅要降,还得有升。

  医疗服务价格往上调,动的可是千家万户的钱袋子,涉及的可是从刚刚出生到即将离世的全年龄段人群,更别提咱们国家还有庞大的慢性病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等等疾病的患者,哪一类人群不需要三天两头跑医院,哪怕涨一元钱,日积月累也是不小的数目。

  因此,小新君发现,在众多的调价重点领域中,提到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时,文件的用词尤为谨慎。相对于农产品价格的完善形成机制、能源价格的加快推进市场化、环境服务的完善价格政策、交通运输的健全价格机制、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的创新价格管理,咱们的医疗服务价格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理顺”,但浓缩的都是精华,对于老百姓最关注、最担心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理顺”二字可谓寓意隽永、内涵丰富。

  理顺,首先就表示,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只往低调,有的项目还是得往上调一调,升降的关键在于该降的要降、该涨的要涨所以医疗机构得注意了,不能光希望那些明显低于成本的门诊费、护理费、手术费往上涨,一到降低那些给医院赚钱的检查费、耗材费、药品费价格时,就嘴上支持,暗里抵制,或者你拆东墙,我补西墙。

  咱们老百姓也得注意了,医院里最值钱的不是那些昂贵的机械,不是那些能吃到嘴里的药品,而是医务人员经过长年学习掌握到的医疗技术,是他们经过更长时间临床实践总结下来的诊疗经验,这些无形资产才是吸引咱们宁可彻夜排队、漫长等待也要到大医院看大专家的根本。在小时工一小时都要几十元、洗剪吹头发都能上百元的今天,一个专家号才14元、一天的护理费才3元钱,合理吗,不该涨涨吗?

  理顺的第二层意思在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必须掌握时间顺序。新出台的文件明确了调价的底线,就是要确保医疗机构发展可持续、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那么问题来了,改革又不是变戏法,谁的利益都不受损失,挂号费等涨上去的价格谁来承担?其实,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才使得很多实行了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的地方,已经有了调价的动力,却仍然没有调价的勇气。

  小新君想说,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特别是今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全面推进,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已经成了普通老百姓都理解的名词了。那么,大家想一想,药品零差率实施后,除了广大患者能买到更便宜的药品外,医保基金也节省了开支。如果这些节省的资金只滚存到本已庞大的基金结余中,或者变相成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利用效率是不是太低了?

  当前,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已经扩展到城市大型公立医院,通过药品零差率、药品招标采购、支付方式改革、规范医疗机构行为等多项医改措施,节省下来的医保基金,正好可以用来补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经费,已经为调价腾挪出了空间,也意味着价格调整的时机已经到来。

  理顺,还意味着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必须稳慎推进。小新君也注意到,文件里特别提出,价格改革要把握好时机、节奏和力度,切实防范各类风险,确保平稳有序。相比于其他价格,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风险更加惊心动魄,今年4月重庆调价风波更是让各地心有余悸。

  小新君觉得,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不仅要做好各种测算、确保总量平衡,还要格外关注血液透析等对医疗服务价格格外敏感人群的利益和诉求。这就需要物价、医保、民政等相关部门必须齐心协力推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改革难免需要壮士断腕、总是要过激流险滩,只要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还能让医务人员大大方方赚钱,还是早改早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