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半的三甲医院的医生会“失业” ?

2015-11-18

作者: 谭敏

2252


  我说的不是真失业,而是没有患者。也不是真没有患者,而是按照现在粗放的收治分类,没有足够的不适合三甲医院收治的患者让其收治。

  和一位地市级三甲医院的院长坐到一块,他的首句话是,现在省会这些大医院病源受影响吗?现在地市级医院比较明显。我摇头,因为每次去大医院帮人找熟人看病都是挤不动,医院为了维持秩序,还会专门让导诊护士在门诊那守着,叫一个号进去一个病人。

  但是危机不是没有,不是病源危机,排在最前面的是大医院的人才危机。医院在出现病源危机前,好似想尽可能壮大,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抗风险似的。床位越来越多,没有三千张床位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三甲医院,没有几个院区不好意思在大城市混。

  与之大规模扩展不相适应的是人才梯队的建设。如果深了解一下一些三甲医院,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个科室,往往是一个资历或者水平比较高的主任,领一帮住院医在支撑。其他主任医师去哪了?扩张和退休的速度远远快于引进毕业生的速度。培养一个医生可能需要近十年,但是医院扩张的速度可能就这几年,加上因为是事业单位,引起毕业生时往往没有预见性,储备人才严重不足。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要扩张科室了才开始引起。更有甚者,是靠挖人。要知道,周边三甲医院就这么多,这个医院被挖了,这个医院的相关科室就少了主力。


  同级医院都有类似问题,自然对人才给予充分重视,不好挖。于是,一些医院就从下级医院挖。如果你留意一下省会一些三甲医院的一些生面孔,就会发现他们中的不少人来自下级医院。这类基本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但是有一个问题回避不了,下级医院挖来的医生对原来服务的医院收治的患者可以有效处理,对上一级医院收治的疑难病症应付起来就不那么得心应手,也就不难理解了。加上一些潜规则的作用,对这类引起人员的培养可能并不比刚毕业研究生的培养轻松。

  分级诊疗一直在喊,喊了几年了,基本是雷声大雨点小。但是不管如何这确定是个趋势,加上老百姓看病会越来越理性,有了小病去小医院的人会越来越多。在医保、农合等收紧,加强培育基层医院的情况下,大医院的虹吸效应会越来越弱。所谓虹吸效应,一定是有政策支持的。比如世界较大的那个医院,如果不让其收治阑尾炎等乡镇卫生院都能收治的疾病,及一般的胃肠手术,其消化内科现有的规模是否会有很大病源危机?

  三甲医院之所以现在不发愁病源,一方面是因为老百姓看病不理性,另一方面是国家对分级诊疗执行严重乏力。两项中的任何一项发力,对大医院的扩张欲望都是一盆冷水。即使现在的床位规模,也难以维持。

  三千张床位,一个科室分几个病区,有多少收的是重症?其手术指证符合本类医院级别的收治标准,真的没有危机?何况,还有虎视眈眈的民营资本。民营资本不要说评分秋色,即使占领30%的医疗市场,是什么概念?

  现在大医院的扩张,基本靠的是收治本应该下级、甚至下下级医院收治的患者,靠的是规模效应。当这种规模效应被抑制,而又没能力收治重症患者时,三甲医院的医生出现病源危机,也就很正常。

  无论是哪个市场,靠胆大就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提前醒醒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