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2
来源: 贝登
1655
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在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意味着医联体的建设由之前的探索阶段正式进入全国推进阶段。
四种医联体模式
根据此前试点区域的实践经验,针对省、市、县等不同地域特征和实际情况,《意见》提出:
(一)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在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
(二)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重点探索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三)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根据不同区域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资源,以若干所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网络的作用,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四)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大力发展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城市与农村之间可以城市三级公立医院为主体单位,在已建立的长期稳定对口支援关系基础上,通过托管区域内县级医院等多种形式组建医联体,三级公立医院可向县级医院派驻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重点帮扶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
同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意见》提出国家级和省级公立医院除参加属地医联体外,可跨区域与若干医联体建立合作关系,组建高层次、优势互补的医联体,开展创新型协同研究、技术普及推广和人才培养,辐射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而这对于全国知名的医疗机构或带来更多的发展利好。
医联体,分级诊疗的真正抓手
4月29日,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17年会上,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发起,全国百家医院、产业机构共同参与的全国医联体联盟正式在上海成立。该联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韩德民担任理事长,微医董事长兼CEO廖杰远担任副理事长,乌镇互联网医院院长张群华担任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等百余家知名医院院长担任联盟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及理事。联盟常设机构为中国医促会医联体分会,由韩德民院士担任主委。
在此次大会上,微医董事长兼CEO廖杰远接受医谷采访时表示,医联体将是国家推进分级诊疗战略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出台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除明确医联体建设的四种形式外,更是在运营机制上也给予了保障。
《意见》提出医联体建立责任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积极性,鼓励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在保持行政隶属关系和财政投入渠道不变的前提下,统筹人员调配、薪酬分配、资源共享等,统一调配医技等资源,发挥现有资源使用效率。
《意见》特别明确医务人员在签订帮扶或者托管协议的医疗机构内执业,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而这一点,在廖杰远看来,为医联体内医务人员从事执业活动和获取相应报酬提供了制度保障,特别是对于跨区域、乃至跨省组建专科联盟形式的医联体,扫清了执业障碍。因为目前的多点执业基本都局限于单独的一省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说,此次《意见》的出台,也是促进了“飞刀”形式的合法化。
在分级诊疗推进过程中,重中之重的一点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技水平,只有看病水平提高了,三甲医院看病爆满的现象才会减少,没有了长途跋涉、异地冷遇的心灵冲击,患者、家属对医疗的抱怨才会越来越少,医患关系才会更和谐。正是基于多年从业经历和医疗现状的深刻感悟,在韩明德院士的倡导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在2016年11月26日正式启动了“华佗工程”。
据韩德民院士介绍,作为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专项医疗技术帮扶项目,华佗工程的核心目标是要实现适宜诊疗技术下移,建立功能性全民健康档案,发挥中医药优势,开展全民、全面、实时的健康管理服务,而此次全国医联体联盟的成立则为“华佗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的落地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在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落地的华佗工程大足区示范基地,图为韩德民院士在亲自示范鼻内镜手术并进行了现场网络直播
韩明德院士表示,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目前下设121个分会,汇聚了国内各个医学专科领域专家资源,而如何高效的将专家资源、医技资源传递到基层医疗机构,是其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而此次与微医的合作则为解决这个难点提供了基础。互联网就好比路,有了路,信息、资源都会流动起来,事情也就好解决了。
“成立7年来,微医已经建立了全国性的运营团队,形成了成熟的涵盖六大系统的医联体平台,积累了丰富的线上线下的运营能力。这将为华佗工程的落地和专科医联体的建设提供有力的运营保障。”廖杰远告诉医谷。
在此次成立大会上,联盟首先成立了耳鼻咽喉学科医联体,由韩德民院士出任首席科学家,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周兵教授出任院长,来自西京医院、郑大一附院、哈医大二院等七位区域学科带头人担任分院院长。
在此基础上,联盟将逐步完善整个医联体的运行机制,包括资源调度、收益分配等。最终,在耳鼻咽喉学科医联体探索的基础上,联盟将以专科为纽带建立起1+X的产品体系,“1”是耳鼻咽喉学科医联体,“X”是各学科医联体产品。学科医联体会在医院设立学科总部基地,在县域中心医院设立学科帮扶基地,在基层设置接诊点,整合专科品牌、技术、数据、服务和运营资源,在建立基层学科标准化体系的基础上,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信息共享、学科共建、人才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支持。据悉,全国医联体联盟将在2017年创建5个学科医联体,落地100个城市。
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联体建设的伏笔
2017年1月2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国卫医发〔2017〕3号,以下简称《规划》),启动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划设置工作。
《规划》提出要坚持合理布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按照省份、行政区域设置与建设,发挥规划在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中宏观调控作用,带动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和纵向流动,解决区域间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
国家医学中心主要开展全国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高水平诊疗技术,辐射和引领国家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培养临床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要负责区域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诊疗技术,辐射和引领区域内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培养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与国家医学中心协同,加强学术交流和区域协作,完善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此次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在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建设中,明确提出根据不同区域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资源,以若干所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网络的作用,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医联体+AI,分级诊疗的终极模式
在此次大会上,廖杰远在接受医谷采访时还表示,医联体+AI将是推动分级诊疗的终极模式,医联体为分级诊疗提供了运营和落地的载体,AI则将为医联体的运营、医技水平的提升、健康管理的有效建设提供高效强大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