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3
来源: 人民日报
2301
保障群众的大病治疗需求,降低医疗成本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医疗器械的使用,在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通过国产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并在招标采购等方面获得与进口产品的平等地位,促进市场竞争,患者的医疗负担有望进一步减轻。
进展期胃癌。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患者张兵(化名)被确诊后,病榻边的妻子和女儿流下了眼泪。
家里积蓄不多,但他们不想放弃。在社会爱心的帮助下,张兵体验了一场成功的微创手术。
微创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相关统计显示,肿瘤微创手术的成本比传统手术低20%,只占放化疗费用的一成到两成。
目前,像张兵这样使用微创手术的国内肿瘤患者,只占患者总数的7%—10%。然而,随着医疗器械与材料的不断发展,这一比例有望上升。大病小治,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药费用,减少因病致贫,将在未来更具可能性。
微创手术器械
让肿瘤治疗不出县
得知张兵的家境,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科副主任曾玉剑通过网络筹款平台,呼吁社会爱心帮助。
有了网络筹款,有了医院减免,还有企业捐赠价值2万多元的手术器械,一场“爱心手术”完美收官。“患者出院了,病理没有淋巴结转移。总共花费2万元,捐款2万元。谢谢各位支持。”曾玉剑向爱心人士们报平安。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张兵这样幸运。2017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的癌症死亡率较高。而缺少微创手术这样“触手可及的治疗手段”,是原因之一。
“不是患者不想用,没钱用,而是医院没有能力用。”此次为张兵捐赠微创手术器械的上海逸思医疗公司,其创始人聂红林表示,肿瘤微创手术并未引入许多基层医院。
北京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教授介绍说:“微创介入治疗,应该是肿瘤治疗中的常备军。但实际使用的人,并不多。”像传统的胸外科手术,要切断肋骨、胸部肌肉,留下40—50厘米的切口,如果代之以微创手术,能显著减轻病人的痛苦。
除了痛苦少,微创手术在经济上也比较划算。“单论手术本身,微创手术的费用稍高一些。但是,它恢复得快,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用的药物少,整体费用是低的。”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说。
在张忠涛看来,微创手术在基层的推广普及是十分必要的,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应该配合分级诊疗政策往下走,让实现更低成本治病的医械进入基层。
保障公平竞争
国货降低看病负担
“国产的医疗器械太少,90%的大医院中90%的大设备,基本上都依赖于国外的技术”,科技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教授说,降低老百姓看病负担还得靠国货。
前不久,浙江省的医疗器械招标没有明确的分组,国产超大转角多功能腔镜吻合器与国际医疗器械巨头在评审中狭路相逢。但这次国际巨头直接将竞标价格降低了30%,以往只有5%左右的降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认为,应该优化现行招标制度,不再歧视国产医疗仪器,解决“不愿用”的问题。现在的招标规定中,医疗设备区分国产与进口,进口产品享受更高定价,享受超国民待遇,此类不合理的竞价政策应当取消,给与国产品牌公平的竞争机会。
过去,我国治疗白内障的可折叠人工晶体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如今,打破国外公司的垄断,终结国内白内障患者“用硬晶体痛苦,用软晶体贵”的局面,让国人用上性价比更高的国产晶体,已经成为现实。2014年7月,普诺明一件式“高次”非球面人工晶体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证,是当时国内少有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折叠人工晶体,与进口同类产品相比,术后视觉质量优秀,材料生物相容性好,而价格却低于进口产品的一半。产品已经进入全国400多家眼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眼科,超10万名患者植入,产品被白内障手术医生普遍认可。2016年11月,普诺明Toric作为少有的肝素表面改性的高端人工晶状体,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获得注册证。产品研发企业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解江冰介绍,他们的国产人工晶状体在适应中国人生理特征和光学设计等方面有多项创新突破,实现了产品同类、技术同步和局部领先,可以期待未来,在更加公平有序的医疗器械竞争环境下,白内障患者将获得更为优质和廉价的治疗服务,降低看病负担,减少因病致贫的发生。
临床产业互动
有效促进医械创新
云南16岁少年李某因车祸去世后,共捐献9个器官及组织,使7名患者重获新生。其中,有一台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由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李立院长与四位副院长,以及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移植研究所的一位医学专家共同完成,手术非常成功。本次手术使用了一把吻合器,四颗白钉。专家反馈,以前他们只能使用进口产品,但是这次国产产品用下来手感好,成钉效果也很棒。
别看是一颗小小的钛钉,经常被用于外科手术缝合。但通常进口产品在缝合组织后,钛钉多是较平直的类矩形,当张力过大时,会将钛钉弹开,导致术后伤口再出血的风险。
这是临床上的难题,需要返回到器械层面上加以改进。医疗器械的改进跟临床实践密不可分。医生站在疾病治疗的前线,他们最容易在对现有器械缺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思考。
实现临床实践和国产医疗器械产业的良性互动,这是医械创新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在电外科设备切割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烟雾,这些烟雾中可能含有HPV、HIV等活性物质,具有传播病毒的危险,时刻威胁着医生和患者的健康。而国产创新产品——锐扶刀的无烟设计可以让烟雾变得无影无踪,避免以往术后脱痂出血的情况发生,保证了宫颈的结构,保护了医患健康。这项世界首创的自动冷刀锥切技术,降低了该术式对医生技能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普及到基层医院,恰好契合了妇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郎景和院士提出的“宫颈癌的防治在基层”的指导方针。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向阳教授认为,医疗器械是为临床服务的,只有在临床中用得好,这件器械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产品的研发离不开临床,让临床专家参与进来,跟研发团队深入沟通,形成全新的互动合作模式,是国产医疗设备创新的出路。
临床专家可作为产品专利的第一权利人,科研成果产业化后让他们参与盈利分享。临床专家可以自由选择转让知识产权,也可以选择以知识产权入股,尊重临床实践对产品的需求与贡献。专家认为,把医学专家的创新智慧高效地转变成产业价值,并让医学专家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这是促进中国实现原创性和引领型创新成果的催化剂。让创新力量充分涌流,降低老百姓的看病负担才会更好地落到实处。